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的民主民生运动
王黎锋
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党委领导人民开展了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基本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注重用党的政策教育群众,充分放手发动群众,既做群众的学生,又不当群众的尾巴,从包办代替到充分信任群众,从反贪污、查黑地到全面开展减租减息,边区把执行党的政策同放手发动群众统一起来,有力推动民主民生运动的开展,为夺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动员发起民主民生运动
1942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的《对目前冀鲁豫边区工作的指示》指出,“已进入空前困难时期”的冀鲁豫边区,“过去工作薄弱之处,是群众未曾较好地发动”。9月,刘少奇由华中赴延安途中,受毛泽东委托解决山东解放区问题,对冀鲁豫边区工作提出要求:“如果不迅速地把群众发动起来,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根据地就不能巩固。没有牢固的群众观念,不搞减租减息,就是机会主义。”10月,北方局进一步对冀鲁豫区工作作出指示,指出冀鲁豫边区基本群众未得到应有的民主民生利益,因此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程度,未得到应有的成绩,并决定调整边区党委领导,原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区党委书记。11月12日,黄敬在边区高干会议上指出,边区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并派出工作队在运西地区的濮县、范县等地,开展以反贪污、查黑地、实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改造村政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试点工作。
到1943年1月,濮、范两县的民主民生运动基本结束,广大贫苦农民初步获得解放,封建顽固势力受到削弱,中间势力发生分化,基本群众开始占优势。但是,在一部分地方,由于存在包办代替的现象,农村群众主要是贫农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工作队一撤走,群众情绪即消沉下来。10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要求各根据地检查减租减息运动,彻底完成“双减”。从1943年冬开始,冀鲁豫区党委在工作中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行大胆放手的领导方法,指导民主民生运动稳步开展,使根据地由缩小走向巩固、恢复和新的扩展。
1944年4月25日,黄敬在冀鲁豫边区第八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群众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关于发动群众和目前中心工作的讲话,指出在一些地方群众工作沉闷,群众对我们冷淡,主要问题是对群众不放手,民主民生运动搞得不彻底。口头说要发动群众,实际却怕群众做错事,群众刚刚发动起来还没进行斗争,就劝告“不要做错”了,好一点的是提醒一句,更差的是“你别搞了,让我来搞”。这样区干部把村干部踢在一边,村干部把群众踢在一边,上级包办下级,村干部代替群众。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这之后,冀鲁豫边区在观城县蒋店召开全区深入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动员大会。冀鲁豫分局要求,首先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进一步解决不充分相信群众的问题,决定在全区重新掀起发动群众的热潮。经过调查分析研究,提出在全区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大胆放手发动群众的几条具体意见。第一,今后边区的中心任务仍是民主民生运动,主要内容是解决过去减租减息中的悬案,如查黑地、分果实等问题,达到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扫除群众运动中的障碍的目的。第二,加强个别指导,冀鲁豫分局集中力量抓一个县的试点,各地委、县委集中力量抓一个区的试点。先从分局自身做起,向下级学习,下大决心来突破一点,创造经验、提高自己,更好指导面上的工作。第三,解决相信群众、大胆放手的问题,克服包办代替思想。在群众运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和克服从主观愿望出发,反对和纠正命令群众干什么、不干什么的片面观点,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初步取得成效
到1944年年底,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冀鲁豫边区包办代替的作风有很大克服。但是,由于受过去不良风气的长期影响,有些干部对群众的创造、群众的力量还没有足够信心,开始是“放手”不“放心”,群众的行动稍有与自己所思所想不合,就来“说服群众、启发群众”,叫群众回到自己所设想的“圈子”里。这里所谓“说服”“启发”群众,只是我“说”你“服”,我“启”你“发”,而如果群众不“服”不“发”,则再次陷入包办代替,群众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发挥。
展开全文
针对此类问题,冀鲁豫工作委员会书记张霖之写了《站稳脚跟,放下圈子》一文。他强调,领导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实际,站稳脚跟,放下“圈子”,真正实行大胆放手,并防止群众运动中的偏向。如果说整风运动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有效克服了不相信群众和包办代替的作风,而民主民生运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促使整风很好地实行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促进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作风的根本转变。
民主民生运动深入开展,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了很多很好的方法,在农村形成了领导优势。一是建立起村党支部的领导,支委领导成员中以雇佃贫农成分的党员为主。二是雇佃贫这一革命性最强的阶层形成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比如,到1945年1月,滑县70个自然村庄,大部分村干部雇佃贫的成分明显上升。三是由于各地干部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高,群众领袖大批涌现出来,以这样的群众领袖为骨干,健全群众组织。群众有了真正的自己的组织之后,党的政策就能较好地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比如,濮县从上到下普遍建立起各级雇佃贫农代表会,有的区还建立了农民联合会,成为党联系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宣传党的政策的桥梁,并从中产生出大批地方干部。
民主民生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人民群众给了革命最大的支持。战斗中,老百姓主动把门板摘下来送到前方,让战士们修防御工事或做担架;青壮劳力自发组织起来运送粮食、弹药,背送伤员。“村村是后方,家家住八路”“父送子、妻送郎”的场景是边区的真实写照。
巩固民主民生运动成果
为进一步巩固民主民生运动成果,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给北方局发出《关于加强冀鲁豫根据地工作的指示》的电报,要求北方局及时进驻冀鲁豫边区,并从太行、太岳抽调了一批有减租减息工作经验、群众工作作风好的干部到冀鲁豫,发动群众进行彻底的减租减息,求得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2月8日,冀鲁豫分局作出《关于纠正执行大胆放手中的偏向的指示》,强调指出,大胆放手是针对边区群众工作中领导不相信群众及包办代替提出来的,把大胆放手误认为是重罚大干,甚至取消领导,这是一种偏向。要求各级党委细心研究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及分局关于对中农政策的指示,细心地冷静地检查自己工作中这种倾向并加以迅速纠正。全区干部应从改善领导做起,同时加强群众教育,提高群众政策水平,引导群众在自觉自愿之下予以纠正。此后,这种偏向基本得到纠正,保证了边区群众运动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3月初,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冀鲁豫根据地工作的指示,邓小平率北方局机关干部通过平汉铁路敌人封锁线,进入冀鲁豫根据地,指导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调查研究解决群众运动中的政策问题。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邓小平确定北方局机关的干部分三个组,分别到老区濮县、滑县和新区濮阳三个县的农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经过两个半月的调查研究,邓小平对全区的民主民生运动有了全面了解,认为召开全区群众工作会议的条件已经成熟。6月6日,邓小平出席冀鲁豫分局召开的群众工作会议并讲话,总结冀鲁豫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出:我们到平原以后,首先接触的是一个广大的群众运动。当时我们的感觉是两个方面:一是感到运动中有许多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今后群众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需要很好的研究;二是感到运动中有些偏向,也需要加以检讨。我们认为这次运动比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观念和相信群众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以贫农、雇农为运动核心和切实照顾贫农的方向;削弱了地主,严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的气焰;教育了干部,培养了大批新的本地农民干部。讲话指出,运动之弱点是:相当严重地伤害了中农,斗争中农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后期发生了消灭地主的倾向;没有区别地主和富农,把富农当作地主来打击;斗争方式比较生硬简单;后进地区群众发动的程度还很不充分,减租减息还不够彻底。关于今后的群众工作,他在讲话中指出:仍以发动群众为中心,务求减租减息的政策贯彻到底。无论哪种地区都要加强群众组织和群众教育工作,没有数量很大的群众团体和基本群众的巩固,没有充分的教育和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就不能说基本群众已经获得巩固的优势,就不能说群众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动。必须注意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教育干部和群众领袖,防止脱离群众的倾向。应宣布保障地主、富农的财产、地权、人权,保障各阶层的正当收入。今后贫农在生产中的困难,不应再用斗争地主、富农去解决。要切实团结中农,大量地吸收他们参加农会。在处理悬案中,应切实照顾中农的利益。在生产中鼓励中农加入互助组织,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要再使他们吃亏。
边区群众工作会议之后,按照北方局和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冀鲁豫边区各地进一步开展民主民生运动,使党牢固地掌握了广大农村阵地,从农村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中选拔出的立场坚定、联系群众的干部充实到区、县党政领导机关,密切了党群干群联系,激发了群众支持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地获得有效巩固,边区各项建设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对敌斗争力量大大增强,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得以成功扭转,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牢固基础。
(作者为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四研究处处长)
(来源:2024年11月《百年潮》)